9月12日,英国的“里士满”号护卫舰与美国“希金斯”号驱逐舰一同进入台湾海峡,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进入了解放军的“雷达视野”。中国解放军立即行动,出动武直-10直升机紧紧跟踪英舰,并密切监视其“梅林”直升机的起飞,时刻掌控局面。此外,解放军的战斗机也迅速进入攻击位置,沿着标准打击舰艇的路线飞行,不时变换高度和方向,最终进入可以发动导弹攻击的阵位。解放军的这种反应,毫不含糊,显示出他们已经完全锁定目标,准备随时应对。
东部战区的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明确表示,美英舰机在台海的举动传递了错误信号,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。话说得很直白,谁在挑衅,谁在破坏和平,一目了然。但英国军方当时并未做出任何反应,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时隔17天后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突然发布消息,声称解放军战机对“里士满”号护卫舰进行了“模拟导弹攻击”,尽管没有实际发射导弹。这一说法显然让人疑惑:挑衅者突然变成了受害者,反而将中国的应对行动描述成攻击。英国军官还表示,他们预计中国会有反应,但并未预计是如此“暴力”。如果他们如此“有信心”,为何要等了整整17天才发表这一声明?这显然显示出他们内心的虚弱和不安。
为什么英国媒体要拖延半个月才敢公开这则消息?实际上,原因很简单:他们被中国迅速提升的军事实力震撼到了。“里士满”号护卫舰已经服役超过30年,明显已经是“老旧船”,但因为英国海军力量下滑,不得不继续使用。而英国目前仅有的两艘航母之一——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也因故障不断,无法发挥应有的作战能力。再看看中国的军力,055型驱逐舰、054A型护卫舰、815型情报侦察船等一应俱全,空中战机频繁巡逻,水下潜艇也在潜伏跟踪,形成了空中、海上、潜水三维立体围堵的态势。
相比之下,英军的舰船少得可怜,还得依靠挪威的“阿蒙森”号和日本的“曙”号来撑场面。当中国军舰靠近时,他们显然不敢出面回应,只能停留在海面上等待解放军的进一步行动。
2011年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航母进入南海时,解放军还主要通过伴飞来进行监视,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威慑。而如今,解放军的反制行动已经趋近实战,除了电子战、模拟锁定等技术,甚至连目标压制都不再是问题。可以看出,解放军在实战能力上的迅猛进步,让英国和西方国家措手不及。
最令人不解的是,英国一方面硬闯他国领海,宣扬“航行自由”,另一方面在面对中国的合法反制时,却将这种反应描绘成“模拟攻击”。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,实在令人不齿。英军还特意强调,他们进行的是“航行自由活动”,而非美国的“航行自由行动”,似乎担心因此成为攻击目标。然而,即使如此,他们仍然选择与美国同在,随同进入敏感水域。
事实上,英国的军事装备已经显得十分老化,其“自由航行”已变得越来越不自由。每当解放军做出应对时,英国方面便找借口进行安慰,声称这是一种“互惠互利的训练”。然而,面对此次事件,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焦虑和不安。英国媒体一边承认中国的专业性,一边又指责“模拟攻击”,这明显是企图通过话语操控来掩盖其战略上的失败。
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特别是解放军的反应从“被动防御”转向了“主动掌控”。过去,外军舰机进入中国周边时,解放军会发出警告并驱离。但现在,除了警告,解放军还会进行模拟压制和电子锁定,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实战能力。无论外军舰机如何靠近中国海域,都无法逃脱中国的全面监控和实时压制。
可以说,中国的应对体系已经成熟,空中、海上和水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已全面加强。当外军舰机闯入中国近海时,不仅会面临警告,还将成为解放军常规演练的“训练靶子”。这种态度转变是中国军力增强的象征,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力量格局中日益崭露头角。
这起“倒打一耙”的事件,揭示了西方媒体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深层焦虑,他们通过曲解事实试图维护自身的道德高地。然而,事实已经证明,实力的变化不可逆转,任何颠倒黑白的操作都无法掩盖现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